单论宋琳琅容貌,饱满的额头、眉清目秀,斯文雅致,称得上“上等佳姿”,可和四位妹妹站在一起就显得普通多了,最后被评了个“中等之姿”。小二小三评的是“绝佳之姿”,小六小七年纪尚小,还带着稚气,评的是“上等之姿”,都比宋琳琅评语好。宋琳琅也不在意这些,接过评语纸条放好,这到时候是要贴在考卷上的。然后和保人签字用印,这位文雅的女子也正式成为宋琳琅姐妹五人的保人,最后是交钱,考牌二十文,容貌评价十五文,还有捐卷资钱一百五十文。不过都知道宋琳琅姐妹结了两门过硬的姻亲,交钱当然也就免了。
拿到考牌就等着十一月初五这天考试了。
有考生的人家来说,这是一件头等大事,各家亲戚都是要送贺礼的,宋琳琅家姐妹五人同时应考的,更是要摆酒席。在考试的前一日初四中午,城里的妹妹弟弟都回到乡下的宅子,罗平摆了六桌席面,也是顺溜的意思,亲戚朋友纷纷道贺,预祝考出好成绩,城里的宋家、林家、巽家等等都派人送来了贺礼,在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,大家一齐举杯祝考生考出好成绩,一时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。而宋琳琅她们因为次日要考试,被严禁饮酒、严禁食用油腻的肉食、严禁食用容易致泻的一切食物,只能郁闷地看着别人痛快的喝酒吃肉,自己小口吃着豆腐,喝着清汤。次日出时,场面更加隆重,虽然入场时间定的极早,但昨日海吃一顿的亲戚朋友们,还是披星戴月的前来送行,争相帮拎东西,一路上还说得捡着吉祥话说,比如东西掉地上了,不能叫“落第”要叫“及第”……
不单是这里,这一天大燕国的个地方凡是家里有考生的都这样,满大街上都是或长或短的送考队伍,也有看热闹的,也起个早五更,嘻嘻哈哈跟在后头,这叫多数考生都有些不好意思。
这一天的考生们一律穿着正服,所谓的正服类似现代的学生制服,短袄、圆领、紧袖、偏襟,下面穿棉裙子,过膝长靴,颜色一律是下蓝上白,靴子黑色,头上、身上不允许带任何饰品,否则不许入考场。如果家里穷买不起正服,可以到县衙租用,十五文一天。
到了杜家地一所乡学考点学堂前街,守备森严的兵丁在街口便将送行的亲属拦下,只需手持考牌的考生进去。考生们纷纷拿出考牌,接过装着笔墨砚台还有一些吃食的篮子,考武的是拿着自己的兵器,鱼贯进入了警戒线内,身后是亲属们一片祝福叮嘱声……
这声音叫宋琳琅恍然感到回到了现代高考的时候。
考生们聚集到学堂门前,被官差分成六队站好,等待县令训话。
上次那位县令摊了官司被贬为了奴隶,如今的县令是两年前新上任的,新县令也姓李,出身南方,四十几岁,长得有些干瘦,头戴朝冠,冠上嵌有一颗东珠,身穿赤色官服,下摆秀有鹊图,腰间革带挂有玉佩,脚踏深色官靴,秀美的五官颇为威严。
大燕国的官服大体都是这样,区别在于冠上的东珠、腰带、玉佩、下摆图案,比如李县令的朝冠上一颗东珠,下摆的鹊图案都能清晰表明七品官员的身份。
见考生们都站好,李县令便开始讲话,无非是宣讲一下报效国家,忠于皇上等,然后宣布考试场次,严肃考场纪律。
一共考三天,三天内不得出考场。这个时代也有复试的说法,这三天考不好还有一次机会,而这次机会没把握住那就只能明年来考了。
李县令训完话,五房书吏开始点名,验明正身,搜身、文的领答题纸进去,武的领兵器进去,宋琳琅姐妹再次得到了照顾,放进去不到两个就轮到她们了,各领了答题纸、兵器进了学堂大院,考武的被官差引到武学堂那边的考场,考文的拿着考牌对照考屋序号,宋琳琅姐妹三人没在一个考屋,小六小七就不知道了,相互点点头便找了对应的考屋进去。
屋子是向南的大炕,放置一排炕桌,每桌一人,放着一条厚被,中间有隔断,一共三十个桌位。炕是暖和的,屋里烧有地龙,整个屋子很暖和,阳光也很好,还不错的考试环境。宋琳琅找了桌位坐下,取出那张容貌评价的纸条贴在考卷上方,那里写着“杜家地乡试甲字考屋二零三号牌”,又把答题纸放在一边,然后等待着公布考题。
以前的宋琳琅考童生的记忆有点模糊,她还是第一次参加古代的考试,感到有点新鲜。
待开考时间到了,衙役锁好学堂大门,李县令写下考题:一篇时文和一首歌赋,后面是要求。
大燕国的时文类似现代的议论文,确切地说是毕业论文,而歌赋相当这个时代的诗词,形式和历史的歌赋差不多少。虽然三年来宋琳琅没正经学东西,一直在为生计奔波,不过原来这具身体的主人天资聪颖,再加上上一辈子在宫廷做过这类的时文,两道题倒也不难。
开考的时候大约是相当现代的十点左右,三天就做两道题,对会的时间有点长,宋琳琅在草纸上写了一会,放在那边养了会神,再写了一会,就这样到了晚上掌灯时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