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84章
    感谢奶奶!
    宋琳琅说完鱼又说鸡,这两样常见的主菜说完,话题一转。
    “民以食为天,主食五谷,辅食蔬菜,兼有肉类,因地域不同,南人喜米,北人好面。吃不光是填饱肚子,解口腹之欲,吃还可以食补、食疗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蔬为充,人生无大事,吃就是大事,所以膳食买卖做好就是一本万利,在下不才,愿以所知膳食处方入股,不知三位公子意下如何?”
    林童语张着嘴有些惊愣,目光多了些崇拜。
    “好啊!”
    可话一出口赶紧去看中间坐的慧君,而巽远目光也有些惊讶,半天也看向慧君。
    这个慧君果然是主事的。
    宋琳琅也不急,耐心地等待,伙计早知趣地提来了一壶好茶,分别倒上,宋琳琅捏着茶盅,品着,一脸闲适享受的样子。
    慧君看看两个好友,他们的意思在明显不过了,答应她。
    “宋夫人所讲的固然叫人动心,不过,你说的这些,我这店里的厨师不会做啊。”
    宋琳琅眼底笑意一深,慧君目光也坦然现出一种“你懂得”的信息。
    “我可以教,只要是资深的厨师听一遍就能做到。”
    “那你来我们这做大厨好了!”林童语像是觉得自己出了个好主意,面脸都是兴冲冲的神色。
    宋琳琅摇了摇头。
    “林公子有所不知,我不喜欢下厨。”
    “啊?”三人都是有些不解,在这个时代,女人下不下厨房并没有特别的忌讳,他们听了宋琳琅刚才的那番话还以为宋琳琅是个喜欢做饭菜呢。
    “呵呵,偶尔还可以,天天做,会厌烦的。”说着宋琳琅又自嘲地道,“读书人就这样,喜欢动嘴,懒得动手。”
    三人都笑了,笑完慧君又道。
    “第二个问题,不知宋夫人要持几成股份呢?”
    这个才是关键。
    宋琳琅略一沉吟。
    “想必三位公子各自都有股份,还要空出几股,这样吧,反成我就动动嘴,也出不了什么力,我听三位公子的,少了请三位公子在别处补偿点,我不贪。”宋琳琅也没指望这点钱,主要是这条线重要。
    宋琳琅话一出口,三位公子都是大感意外,再打量宋琳琅,一身质地不好不坏的绸缎长衣,带着白花,穿着白鞋,一看便知重孝在身。
    “如果宋夫人听我们的,那我们的意思是,只买。”慧君说完不等宋琳琅开口解释道,“一张膳食方子一交易,对你、对我们来说都简单。”
    慧君话一出口,其余两人明显的一愣,但都没有说什么。
    宋琳琅重新打量起这个男子,不到二十岁,一身白衣,绣着暗色花团锦簇,双眉秀美,双眼如漆,如阳春白雪,观之心胸疏朗,可说出的话却叫人郁闷,明明是入股他却要卖,一笔一笔交易,那还何谈什么关系。
    看来这份机缘看得却求不得。
    “宋夫人可说说还需要什么?只要能做到的,尽量会满足宋夫人。”
    这话的意思是,吃准了她会答应买方子?
    宋琳琅心里忽然就有点不痛快,这个慧君既伤了她的面子,也伤了她的里子,感觉对方对她有所提防,一时不知道为何会这样,尽管想搭上这条线,但也不过是机缘来了不该错过,可并非一定如此。
    来日方长,她不急。
    “对不起,我只入股,不买。三位公子,打搅了,告辞。”说完起身施礼,就要离开。
    “且慢!”巽远连忙起身,拦住。
    “公子还有何事?”
    “宋夫人可容我们商议完再走可好?”
    宋琳琅犹豫了下点了点头,想了想又道。
    “冬天我可以给你们提供一定数量的新鲜蔬菜,比市场价格便宜三成,至于数量你们定多少就是多少。我的其他条件是要你们这里的剩菜剩饭,泔水。你们商量吧,我还有事,四天后这时候,我再来。”说完施礼转身离开。
    宋琳琅刚一离开,巽远和林童语急急地问起来。
    “慧君,你怎么拒绝了?”
    “买卖确实好,说的也很动人,只是你们不觉得奇怪吗?”慧君一脸严肃。
    “奇怪什么?”
    “这个人。”慧君指了指桌上宋琳琅放下的饭钱,“从她的话里不难听出,她知道的东西可不是这点钱就能知道的,这样的人会为了钱吗,绝不是,那为什么?”
    “为什么?”两人下意识地问道。
    “不知道。”
    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,宋琳琅在引经据典中有些细节是出自天蜀国的,而他是听远房表姐夫说的,表姐在礼部,负责每年天蜀国和大燕国来往国礼,对天蜀国人文地理很熟悉,在这里宋琳琅说了出来,他觉得很不对劲。
    “宋琳琅,宋家……”巽远念着。
    “是不是北城街上的宋家?”林童语忽然道。
    “北城街?那个宋家可是大族……叫人去问问?”
    巽远和林童语看向慧君。
    慧君脑海里出现宋琳琅的样子,温柔典雅,观之可亲。
    “问问吧,闲来无事,权当消遣了。”淡淡一笑。
    宋琳琅从福运酒楼出来买了二斤猪肉,二斤鸡蛋,一手一提去看望大姨。
    她回忆一遍自己说的,还是没想明白究竟说错了什么,叫那三个公子起了疑。算了,世间的事强求不得,那就只能随缘了。
    大姨住在柳巷街上,前面是书馆,后面是起居,一个小天井,三间正房,两间耳房。她到的时候正赶上书馆放学,启蒙的书馆比其他书馆放学要早。十几个启蒙的孩子,背着书袋涌出来,最后出来的是大姨,很瘦弱,粗布长衣,脑后挽着发髻,两鬓有点斑白,眼角、唇边都有着深深细密的皱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