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55章 全盘汉化,大刀阔斧
    禅位大殿顺利举行,杨坚正式登上皇位,改国号为隋。改朝换代,帝位交替,平常的就如同每一个普通的日子,波澜不惊,还没有一丝抵抗也没有留一滴血。以致所有人都有种错觉,如今的新王朝和此前的大周就是一脉相承,除了更换姓氏并没有任何不同。
    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个早朝,百官们很快就适应了眼前的场景。丞相变成了新帝,执政的依旧是同一个人,只是更换了位置,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。
    唯一奇怪的也就是旧朝的宇文皇室,和新朝的杨氏皇族,一时之间角色难以转换。早朝过后,杨坚依旧将一群心腹重臣召集到一块,商议后续要事。
    高熲率先提议道:“陛下如今已经荣登大典,大隋王朝国号也定下来了,接下来是不是该起一个寓意深远的年号了?”
    “此事,朕早已想好。大隋帝国第一个年号就叫开皇。佛道两教均有此年号,开皇为五大劫之一,一劫四十一亿万年。”
    李德林一脸敬佩的看向杨坚,称赞道:“陛下雄才伟略,满怀壮志,杨家天下定会传至无穷世。”
    “自从八王之乱五胡入华,晋室东迁之后,中原大地胡俗泛滥。期间虽有北魏孝文帝以一己之力推行汉化,然而河阴落日,魏晋文明再度被黑暗吞噬。朕作为汉人统治者,必定是要让大隋王朝由鲜卑文化逐渐转向汉化,在坐各位有什么看法?”
    李德林对此事早有见解,此刻听到新帝问起,更是忍不住高谈阔论一番。
    “齐国高氏挂羊头卖狗肉,穿着汉服其实所作所为还是野蛮人那一套。宇文氏更是乱七八糟,连周文王姜子牙时期的制度仪式都搬了出来,明面汉化,内里还是鲜卑那一套,最终弄个四不像。微臣不知道陛下的汉化决心到底有多大?”
    杨坚静静的看向远处,目光坚定,不容置疑。
    “朕想要的汉化,可不是像宇文赟那样心血来潮穿穿汉服,走走过场。朕要的是全盘汉化,全民汉化。改姓易服只是开端,朕要从根本上解决汉化问题。”
    李德林会心一笑,胸有成竹的回道:“黑暗走到尽头,前面就是曙光。但是历史很难回头,历史也不是简单的重复。要想从本质上推行汉族文化,一定要从制度上做根本改变。”
    “卿言正合吾意。齐国虽然君主昏庸,制度却是继承孝文帝时期的精髓。朕决意在齐国制度上,大刀阔府的改良出适合大隋的一套体系。”
    高熲沉思良久,听闻杨坚此言,心里大概猜到了几分。“自魏晋以来,各朝各代皆沿用九品中正制。陛下是想废除这个官制,实行新的官僚体系?”
    杨坚一脸坚决的回道:“说得没错。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做官,不管是此前的汉族豪强,还是之后的鲜卑贵族,都会形成强大的门阀势力。所以朕的意思是废除九品中正制,确立三省六部制。”
    “三省六部?”众人一脸好奇的看向杨坚。
    “权力分成三份最容易制约。所谓三省,即尚书省、内史省和门下省。”
    停顿片刻,杨坚见众人都在聚精会神的听自己说话,接着往下解释道。
    “尚书省分管六部,吏部、礼部、兵部、都官、度支和工部。内史省制定法律和诏令,门下省负责代为传达指令。”
    李德林满意的点点头,随即提出了疑问。“改革官制,新的官位需要重新选定人接手政务。当务之急,是要确定尚书、内史、门下三省的负责人,不知陛下打算让哪些人来胜任?”
    杨坚环视众人,平静的看向高熲。“尚书省的负责人是尚书令,朕暂时没有打算。不过左右尚书仆射还是需要有人来做的,先说说你们认定的人选?”
    高熲低头想了想,回道:“尚书左仆射一职位高权重,责任攸关,当谨慎对待,择优而定。”
    “论威望和资历,非申国公李穆莫属。论拥戴之功,莫过于刘昉和郑译,不过此二人能力有限。论军功邗国公韦孝宽无人能及,只可惜他已驾鹤西去。剩下的王谊、梁睿诸将都是军功卓著之人,实在难分高下。”
    杨坚浅浅一笑,淡淡回道:“确实难分高下,可是朕觉得这些人都不合适?”
    高熲盯着杨坚,不解的问道:“陛下已有人选?”
    “朕心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,高熲你。”
    众人心中震惊不已,想想又在意料之内,很快又都释然。
    “不愿意吗?”
    高熲回过神来,急忙跪俯谢恩。“陛下隆恩,臣万死不辞。”
    杨坚心满意足的笑道:“好,朕要的就是你这份自信和坚定,朕也相信你有这个能力。”
    “陛下的信任和提拔之恩,高熲没齿难忘,此生誓于大隋共存亡。高家永生永世愿意为国尽忠。”
    “内史省的负责人为内史令,朕打算设两个人共同管辖。内史令的人选非李德林莫属,另外内史监就由虞庆则来担任。”
    二人闻言,急忙俯首谢恩。“谢陛下恩典。”
    “门下省的负责人侍中改为纳言。由苏威来负责,另一个纳言的职务由高熲来兼任。”
    “微臣谢陛下隆恩。”
    “眼下虽然已经确定了你们几个人为三省负责人,可是还有众多官职需要人来担任。如何选拔人才,成了目前重中之重。”
    李德林看了一眼众人,见无人答话,心中窃喜。
    “陛下想重用汉人,必然会得罪大部分鲜卑贵族。不把土地作为军功,朝中武将会心存不满。不以门第来当官,门阀贵族势必会怨恨丛生。不如开科考试,统一标准,这样他们也就无话可说。”
    杨坚静心思考片刻,点头称赞道:“倒是个好主意,继续说下去。”
    “历来争斗皆由利益分配不均导致,如今大局初定,要想避免纷争,唯有一碗水端平才能平息此患。在贵族中实行统一开科考试,既能让大多数汉人有机会入朝为官,又能平衡各方势力的利益纠纷。日后还能借此削弱各大门阀氏族,避免历史重演。”
    “你的意思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朝局?”
    “陛下圣明,如此相对公平的制度,一旦实行又被众人所接受。陛下日后可以渐渐放开限制条件,让中层人员有机会参与进来,届时大局已定,众人大多也习以为常不会有太大阻力。陛下想要平衡也好,想要继续向下层开放政策也好,都是手到擒来的事情。”
    “果然是条百年大计,惠及后世。朝政若总是为几家所把控,难免会有尾大不掉,威胁皇权的时候。倘若能开科举之先例,近能平息各方纷争,巩固皇权,远能选拔五湖四海、各行各业人才为朝廷所用。”
    眼见新帝对此大为赞同,李德林接着分析道。
    “陛下目前可以尝试着提出此项政策,若无太大反对之声,可以先行小范围内实施。初见成效之后,再惠及更多人群。稳定运行二三十年后,条件进一步放宽到中层官员。以此类推,到百年之后,底层良民都能入京参加科举,届时便可让全国精英人才尽为朝廷所用。”
    “李爱卿深得朕心,朕早就有此意,如今被你这么一提,如同醍醐灌顶,豁然开朗。此事就由你来负责筹谋,朕希望能尽快见到具体实施方案。”
    “臣定会尽快谋划好一切,陛下无需担心。”
    杨坚默默注视李德林,眼里满是欣赏和喜悦之情。“李爱卿,任重道远,万勿辜负朕所托之事。除此之外,朕还有一件关系后世的重任要交给你。”
    “陛下请讲。”
    “你此前是齐人,齐国的法律应该了解的很透彻。朕让你在《齐律》的基础上,根据大隋国情制定《开皇律》约束臣民。”
    “臣,领旨。”
    “明日早朝,朕会将今日商议之事,公之于众。各位及时勉励报效国家,不要辜负朕的一番心意。”
    “微臣谨遵陛下旨意。”